【素食禅茶】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生活的奢侈品
茶的发源地是中国。
在中国,茶是日常饮品,从正规宴席走入寻常百姓的家里,茶,是招待客人的一种仪式;泼墨作画,抚琴吟书,茶,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可或缺。
茶亦有道,但真正懂得茶道的恐怕没有多少人,而陶所著的《懂点茶道》一书很值得读一读。
作者对茶有着比较全方位的认知,从茶的味道、茶的寒性、茶的浓度、茶的名字、茶的颜色、茶的采摘制作工艺、以及茶的健康饮用,泡茶之水的择优选择,科普了茶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书中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关于茶的描写,旁征博引,我们可以看到茶的悠远历史,在袅袅茶香中游历中华文化,书中自有暗香来。
《懂点茶道》可谓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书,里面精美的插图,体验一叶茶的生命轨迹,杯中的茶汤浸润口舌,茶道的悠远绵长,学习贵在有恒。
百姓日常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什么把茶放在最后一位呢?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不曾想过这个排序的原因吧,因为“茶不是生命延续的必需品,茶是在吃饱喝足,满足了“活着”这个前提后才需要的”。
有这种底层逻辑,我们自然而然地推断: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生活的奢侈品。因为但凡追求生活质量的人都会品品茶,不止步于“消食解腻”最原始的功效。衍生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赋予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更是汇集了中国元素的渗透与传承。
在唐代,茶对陆羽说:“啜苦咽甘,茶也”。茶一入口有苦味儿,咽下去会回甘,这就是茶。陆羽很有见地,这句话不仅在物质层面对茶做了定义,也赋予了茶哲学层而上的含义。
茶树叶片所独有的咖啡碱,是口感发苦的根源,作者的解释是植物自身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机制促使其分泌出来的物质,而由苦回甘升华出的哲学也是一种无畏的勇敢,否则,人类便如自然界的小虫子一样尝不到茶的本来味道了。(人们把咖啡碱作为植物杀虫剂。)
回甘不是单一的人体味蕾的感觉,它是苦味与甜味的一种对比效应。茶汤入品后,片刻之间让口腔局部肌由收缩到恢复原状,在这一过程中“咖啡碱苦味冲击的双重作用让口腔产生错觉反应。”
《懂点茶道》传递出:由错觉提炼出来的哲学思维也是刹那间的事,浅显而不简单。
茶,有两次生命。#茶道#长在茶树上的叶子,经由自身的生长,吸收阳光雨露,由芽长成叶子的过程是一段生命的历程。
采摘下来的嫩绿的叶子,经过人工的”杀青、揉捻、发酵、烘干“成为人们口中茶叶,当遇到开水后的舒展是它的第二次生命。
”茶水之欢“是茶叶最精彩的绽放,在沸腾的开水里把自己的潜质释放出来,”浸泡一次就成成熟一次,成熟一次就衰老一次,最后展露出本真的叶底“。
浓淡,似人情;滋味,像风景;浮沉,如世事。
茶叶的轨迹像极了人的一生,坎坷繁华之后归于平淡。”人生若茶,茶若人生“,真实的写照。
是水,唤醒了茶叶的复苏,让茶叶重生,而茶叶又丰盈了水,让水着色甘美,不再单一。
相互成就的过程,取决于茶的优劣,也取决于水的纯净。
陆羽在《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茶圣将水分为了上中下等,毋庸置疑,不同等级的水泡出的茶汤的口感自然不同,差异就在滋味的醇厚,回味的强弱。
茶不能决定自己生长在哪棵茶树上,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日晒雨淋产生不同的茶;茶也决定不了自己遇见什么等级的水,但能不能能让茶散发出最纯粹的香,取决于沏茶的人。
编辑:常怡
部分来源网络
素食学校·网络平台(扫码进入了解)
联系老师
吴老师
186-6571-9056(微信同号)
袁老师
133-1668-4651(微信同号)
6、“素餐投资与管理研修”岗位培训班(1年制,1000元)
7、“佛旅领队”岗位培训班(1月制,98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