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清华大学蒋劲松教授:大象退却之后的人类命运
编者按:近日,《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27日10版)刊登了广州素食学校副校长、清华大学副教授蒋劲松为《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英]伊懋可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一书撰写的书评。正文如下:
中国古代环境史的真实画面,与我们在主流文化典籍中所领会的深刻智慧之间,存在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言行不一”之处。当年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发展模式,可能给当时的官僚结构和水利工程专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大象退却之后的人类命运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历史学是一门纯粹文科的学问,主要围绕着帝王将相、宫廷政治展开,很少有人会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变迁,很少有人会将人类的命运、族群的冲突、政治的纷扰放在环境演变的大背景下审视。这种视角的缺乏,折射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严重地阻碍了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作为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中国历史画面,在这幅画面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与自然的命运密切相关,彼此缠绕,演绎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悲喜剧。作者伊懋可教授,作为一位西方汉学家,以难以想象的博学和勤奋,从大量少有人问津的“非典型”资料中爬梳出隐秘的联系,从而对中国环境史给出令人极具启发性的洞见。作为一位外行,对于这样一部学术地位已有定评的学术名著,除了赞叹之外,也许最好的评论就是介绍一些自己的阅读心得。
正像评论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自我标榜的言论,而必须要将其言行放在一起考察,对于言行相悖之处必须严加审查一样;我们对于一个社会的评论,也不能只援引精英阶层的典籍文献,而必须要如实考察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对于文献典籍所提倡的价倾向与实际情形的巨大反差必须细致研究深入思考。
中国古代儒释道典籍中充斥着关怀自然、“天人合一”的高论,直到今天,这些深刻的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我们可以不断汲取的思想源泉。然而,在中国环境史上却又存在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对环境的无情掠夺和摧残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环境史的真实画面,与我们在主流文化典籍中所领会的深刻智慧之间,存在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言行不一”之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以详细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言行不一”的普遍存在。这种巨大的张力,可以做多种层次和角度的阐释,有人因此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观的不足;而我则主张,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说,正是对当时丑陋现实的批判,这种张力正体现了批判并非无的放矢,正说明了思想的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看,这种“言行不一”的巨大张力,昭示了一种理解思想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
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中令人赞叹的环境观、自然观落实在具体实践中,而不至于沦为徒具虚文的陈词滥调,就成了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将传统文化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外,应该结合环境史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影响环境问题“言行一致”的深层机制,分析在环境问题上,不同层次上意识观念的矛盾之处,改革掉影响人们将高尚、深刻的环境观念落实的种种制度障碍。那样一来,也许现代社会才是检验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观合理性的真实现场。这听起来很诡异,但是,我们如果不把现代与传统割裂开来,不认为传统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历史正是在跨越时空进行思想对话中不断前行的。
人们常常认为现代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技术的使用造成的,也许是误用或者滥用。然而,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使用居然也有一个类似现代技术的异化现象。《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指出,水利技术在上古、中古曾经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后来却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束缚,最终则阻碍了经济结构的任何轻易的变革。最后,水文系统不断摆脱自诩为主人的人类的掌控,逐渐干涸、淤塞、抑或泛滥、改道,因此耗尽了用来控制和役使它们的资源。历史上没有哪个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不遗余力地大规模地重塑它的水利景观,但是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却将从前的某种力量转化为虚弱之源。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我不认为这专属于中国古代不发达不够“科学”的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实验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同样也无法逃脱这样异化的命运。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命运,正是现代技术发展命运的完美演示。比如,农药的发明曾被认为是解决虫害确保丰收的撒手锏。然后,昆虫巨大的适应能力,使得它们总是很迅速地获得了极强的抗药能力。杀死大量“害虫”的农药,为那些有抗药力的“害虫”的迅速繁殖清除了竞争对手,所以,很快田间到处都是有抗药性的“害虫”。结果农药与昆虫之间展开了永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在此过程中农药厂商和研发农药科学家、工程师赚得盆满钵满,而农民仍然要面对虫害的压力,除此之外他们购买农药的花费却节节攀升,而消费者则既要在食物的花费中支付农药的费用,又要吃进大量的农药残留。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这种人与昆虫争夺食物的战争模型!
今天,科学家们又在兜售转基因技术,这回农药残留却成了转基因技术使用的理由。其实,这个游戏和农药当年的游戏一模一样,毫无新鲜感。抗虫棉在成功地抵抗某种昆虫的同时,其他危害棉花虫害却加剧了。一种“害虫”在短期内被成功地抵抗,正好为其他“害虫”的迅速繁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专注对抗的战争游戏,长期看注定是失败的游戏,虽然它为科学家、工程师、相关厂商带来了巨大商机,但是却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破坏了环境。正如当年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发展模式,可能给当时的官僚结构和水利工程专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牺牲环境,奴役动物而实现的,正如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是建立在奴隶们的悲惨命运之上的。可是,我们今天要如何选择文明发展道路?我们不会继续拥抱奴隶制,废除奴隶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这种成就应该在普世价值的层面上得到承认。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应该继续奴役动物,不应该继续奴役自然,这种转变应该作为超越具体文化价值被广泛认可。
大象退却之后的人类命运,取决于人类是否愿意克制自己的物欲,与自然和解。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史为鉴,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读这本中国环境史的巨著,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上一篇: 蒋劲松:对素食的偏见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