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广州素食学校
发布时间:2019/03/06 素食文化 浏览次数:914
(一)素文化的发展:
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错,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二)正心修德: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时的人们对于荤、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终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们还不禁要问:”你是不是信佛?”
(三)有益健康: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明代医家李延认为,对中年人的精气亏损采取服药补阴阳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唯素食调养,能气阴两补,助胃益脾,最为平正,不仅适合于中年肾亏,也适合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其它亏损病症。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着《养生四要》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西方人的科学理论对素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他们从营养学、医学的理论出发,对动物性食品、谷类及蔬果类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发现素食不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去掉了动物性食品所带来的多余胆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人们发现肉食和过量饮酒给自身带来心脑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而坚持素食几乎可以完全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并对这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调查还发现素食者比肉食者不仅在身体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适应,素食还是提高智力,培养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饮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食,并希望素食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味。现代的素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四)现代人类对素食的思考:
(四)现代人类对素食的思考:
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饮食早已不再只追求裹腹,美味而富营养是最基本的要求。
今天,人类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他生命。同时,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地球,甚至外层空间。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保护环境,爱护生命。为此,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现代饮食的观念。于是,天然纯净素食成为21世纪饮食新潮流。素食者越来越受到尊重,能以素食款待宾朋被视为高雅的礼仪。
虽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生命的意识体现出现代人类的文明、进步和高雅。
(五)传统素菜发展的几个阶段:
素食古已有之,作为素菜,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之类。到西汉之前,无论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素菜的品种都是大同小异的。到了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从此,素菜出现了一个新品种–豆腐菜,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全国各地佛寺林立。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此后,吃素不再仅仅是普通平常事了,蒙上了一层”庄严”,一层”清高”。此时出现了”寺院素菜”。
隋唐时期,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独特风味。到了南宋时期,再次掀起了素菜的高潮,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到了清朝时期,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
(六)传统素菜的三个流派和两大方向: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追求用料的奇珍、考究的烹调技法、外形的美观述意;民间素菜用料广泛,美味而经济,为人们普遍接受。
”全素”派与”以荤托素”派是我国传统素菜发展的两大方向。”全素”派追求”清净”–用料上绝对排除肉类、蛋类?quot;小五荤”、甚至乳类制品;”以荤托素”派力求好的味道,用料广泛,不仅可用蛋类,还可用肉汤甚至海参等作为调味料或主料,很难再冠以”素菜”之名了。
(七)现代素食风格:
现代人类的生活讲求效率和完美,现代科学的素食力求美味,力求营养。
从古至今,素食风格可分为”全素”、”以荤托素”两种,而现代科学的素食以仿真为风格。我国在清朝时期”仿荤”素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如用山腰、腐皮作成的”素烧鹅”等,从用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仿荤”只是形的模仿,在当时可称得上美味素菜了。
现代素菜的仿真可谓神形兼备,以假乱真,它的美味堪与荤食大菜媲美,甚至更胜一酬。采用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经高科技手段加工提取,其营养价值远非肉食可比。忙碌的现代人类于喧嚣中停下来,享受如此纯净、如此美味,体会自然、体会回归,不亦乐乎!
广州市素食职业培训学校2015年筹备,正式创建于2016年,全称广州市素食职业培训学校,坐落在广州长洲岛,毗邻著名的黄埔军校,由蝉友圈与业内精英共同创办,是中国首家政府批准设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素食专业学校,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素食专业学校。
【办学宗旨】
“培养素食人才,弘扬素食文化”
【学校任务】
“研究探索素食思想、传播正信素食文化、培养素食专业人才、建设营销共赢生态”
【报名流程】
→“填写报名表”,填写后提交;
→报名资料教务审阅确认;确认通过后通知交费;
→学校通知入学前准备事宜;
→报到、开学。
▲
长按进入填写报名表
素校商城|十一年专业品牌
长按识别或扫描小程序进店
广州市素食职业培训学校教学图集
上一篇: 素食从历史中走来——广州素食学校